第128章
關燈
小
中
大
金鑾殿裏,年長者較多,皇上看他們時眼神會透著讚許敬意,而看年少者時不茍言笑冷若冰霜,這心偏得有眼睛的人都看出來了。
殿試只有兩門,策論和明算,座位按照會試名次排序,譚振興剛好在方舉人前排,落座時,他略有得意地沖方舉人挑了挑眉,方舉人頓時明白過來,扯著嘴角笑了笑,笑容勉強,看得譚振興心情大好,坐下後悠哉悠哉地檢查筆墨紙硯,確認沒有問題後端正坐好等待答題。
譚盛禮坐在前排,離皇上龍椅最近的位置,自入宮就低著頭,態度端莊恭謹,直至拿到策論題他才擡眉望了眼龍椅上威嚴肅然的皇帝。
皇帝也在打量他,四目相對,譚盛禮怔怔地抿唇微笑,笑容和煦,讓居高臨下俯視他的皇帝晃了神,怔然片刻,皇帝起身走了下去,他九歲被冊封為太子,十九歲繼承皇位,做太子時經常跟在父皇身邊學習怎麽處理朝事,朝堂關系盤根錯節,父皇批閱奏折時經常擔心自己不能明察秋毫而讓百姓詬病,父皇憂國憂民,病重時仍撐著身體批閱奏折,他說身為帝王,不求名垂青史,但求做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君王。
比如他的皇祖父,自幼得譚家那位祖宗教誨,深明大義,愛民如子,在位時頒布了多項利國利民的新政,受民間百姓擁護愛戴,翻閱史書,關於皇祖父的記載也多是溢美之詞,皇祖父去世,父皇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如履薄冰,唯恐行錯半步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名聲,雖不曾有什麽豐功偉業,但國家沒有內憂外患,百姓們或許不富裕可日子安穩。
因此父皇去世時,說他這輩子沒有什麽遺憾,就是放心不下他,他身邊沒有像譚家祖宗那樣德隆望尊的老師教誨,沒有睿智通達的長輩輔佐,擔心他受小人蠱惑,受貪官汙吏蒙蔽,不知不覺成為昏君猶不可知。
彼時他跪在榻前,滿心酸澀難過,來不及說兩句寬慰的話讓父皇安心離開那雙布滿擔憂的眼已慢慢闔上,搭在他腦袋上的手無力地垂了下去。
他的父皇,死前都在為他擔憂,擔憂他的身後名。
如今看譚家人坐在自己面前,那些往事又浮了出來,他站在譚盛禮桌前,欲看他如何答題。
策論題目是他出的:何事最可喜者?
人活在世上,什麽事最值得開心?這道題是得知譚家人入京就跳進他腦海裏的題,許是那日秋光好,讓他想起父皇的諄諄教誨,又或許是夜晚太子來問安,望著那張稚嫩童真的小臉突然有了身為父親的責任,父皇惋惜他沒有受過大德之人的教誨,但是不怕,他的兒子遇到了。
垂眸看著研墨沈思的譚盛禮,皇帝半晌舍不得挪步。
殿裏寂靜,皆是研墨的聲響,自古以來,殿試策論的文章都不難,畢竟答題就兩個時辰,沒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比起談論朝廷政事,這題算簡單的了。
不少人提筆就開始梳理文章脈絡,譚盛禮卻兀自沈吟許久,直到宮人尖著嗓音提醒剩下最後半個時辰,他才回過神,慢慢在紙上落下幾行字。
他的文章不長,皇帝看了兩行,心底既悲慟又欣喜若狂,兩種情緒交織,覆雜難辨,片刻後,他遏住心底情緒,轉身往後走去,大致掃了眼所有人的文章,其中有幾篇還算入他的眼,不過再沒露出任何聲色。
半個時辰後,所有人交卷,接著考明算,明算共五道題,題很難,難得能聽到眾人倒吸冷氣的聲音,個個愁眉不展面露苦色,不知怎麽動筆,唯有譚盛禮身後的那人雙眼放光,筆在紙上沙沙沙的寫著,速度快,譚盛禮臉上有了笑意,等待片刻,挑了其中兩道題作答。
其餘三題留白,巡視的皇帝皺起了眉頭,在他面前又站了許久,兩側還有內閣和六部官員,看皇上關註譚家人,彼此心照不宣,都明白皇上為何意,皇家子嗣單薄,皇後生下皇長子不到半年皇長子就被冊封為太子,太子今年四歲,已到啟蒙的年紀了,然而不曾聽說宮裏有什麽動靜,譚家祖上出過兩位帝師,學問高深,德才兼備,這次譚家人高中,必然會重操舊業……
在場的官員都聽過譚老爺在民間的故事,這會兒看他嘴角含笑,神色輕松,俱納悶他答得如何,殿試試題皆出自皇上,便是他們都不知道題目,這會兒有點好奇了,由禮部尚書帶頭,他們佯裝巡視,從後邊往前看了眼,答題的只有十來個人,譚家四人都有動筆,正確與否他們不知,此時來看,能動筆就算好的了。
慢慢的,慢慢的,終於到了譚盛禮跟前,當看到考卷上留白的三道題,眾人臉上難掩困惑,回眸看後邊考生寫滿考卷的解題步驟和答案,怎麽看譚盛禮都不像學問很高深的人,五道題答了兩道,且不能保證是否答對,想中狀元怕是不行了。
譚盛禮後邊的考生來自徽州,姓龔名蘇安,據說自幼癡迷算學,曾經想跟著走南闖北的商人經商,被其父關在家半年不準外出,像看管犯人似的,整天親自送飯,就這樣他還偷跑出去差點做了商人,要不是家裏人發現及時,他怎麽可能有機會坐到金鑾殿來。
說來也是造化弄人。
官員們暗中比較兩人的考卷,譚盛禮做了前兩道,答案和龔蘇安相同,奇怪的是後者明明答了所有題,但沒寫到最後,怪得很。
身邊圍著很多人,龔蘇安明亮的眼眸漸漸暗淡,眉頭擰成了川字,前兩道題的答案已經得出,奇怪後邊三道題俱是無解,殿試是皇上出的題,皇上喜歡算學,出題時必然認真仔細推敲過,萬不會弄三道無解的題來應付天下人,龔蘇安重新讀題,再重新作答,換方法後倒是得出了答案,但他覺得不對勁,哪怕以《九章算術》為啟蒙書籍的他也說不上來不對勁的地方是哪兒,暫時把這道題擱置,又去看後邊兩道,眉頭擰得越來越緊。
題不長,唯恐中間算錯了,龔蘇安把題從頭到尾又算了遍,用他的辦法就是無解,可用其他方法來算就有答案,他心裏遲疑糾結,琢磨著把哪個寫上去。
而譚振興也面臨同樣的選擇,也是腦子太靈光,用不同的辦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他從第三道題開始答的,無解,第四道題無解,第五道題還是無解,於是等他再答第一道和第二道有解時,他心裏糾結了,因為在他答第四道題時,他是抱著無解的心情做的,結果和他想的不同……
他忍不住偷偷擡眉看向不茍言笑的帝王,眉眼冷峻,瞧著威風凜凜不敢於之對視,這樣威嚴充滿肅殺之氣的人,做事有章程有規律,比如出題,有解就該所有題都有解,怎麽可能兩道題有解三道題無解,說不過去啊。
他看著皇上良久,腦子裏突然躥出個想法,五道題應該都是無解的,試問皇上出題,題目必然是臨時想的,而臨時想的很多題都邏輯不通前後矛盾,許是皇上自己沒空做,不知道無解,或者還有種可能,這五道題是皇上從某本書裏看到的,他自己做了後發現無解,又不篤定,將其弄成殿試試題考他們,觀他們的答案來證明自己答得是否準確。
別問他們為什麽清楚皇上的想法,因為他做過同樣的事兒,前幾日譚盛禮布置的功課難,逢他癡迷出題,就把譚盛禮布置的功課改了改拿去考譚振學和譚生隱,被兩人很是鄙視了番來著……想到此,他嘿嘿嘿笑了兩聲,毫不猶豫的把自己寫在草稿紙的步驟答案謄抄在考卷上,心裏默默計算自己的名次,五道題全部正確,策論只要不太差,名次怎麽都不會是倒數,他收起筆,咯咯咯笑了出來,笑聲突兀,周圍的考生歪頭看他,譚振興蓋住自己的考卷,防止有人眼神好偷瞄了自己答案。
殿試關乎重大,萬萬不能讓人撿了漏。
時間慢慢過去,當宮人扯著嗓門喊交卷時,好多考生急急忙在考卷上亂寫了幾行,在場的人不乏有經歷過科舉改革前府試的,府試明算這門對他們而言算很難了,萬萬沒想到最難的會是殿試,答不出題的考生們只能抱著僥幸的心態亂答,對與不對就交給命運……皇上定奪吧。
心情淒惶的交了卷,然後去殿外等候結果。
宮裏規矩多,他們再想圍著聊試題也不敢大聲喧嘩,只能安靜地候著。
殿裏,皇帝先看眾人策論文章,毫不猶豫選了譚盛禮為第一,問眾大臣有何意見,大臣們拱手表態,“皇上聖明。”
殿試策論文章不以長短論好壞,縱觀所有文章,譚盛禮的文章卻是更為精辟,字字珠璣,都說到他們心坎裏,比起那些侃侃而談吹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拍馬屁的文章,譚盛禮的文章更能引起共鳴,他當之無愧。
先將策論文章排好名次,再看明算,明算的考卷要比策論好定奪得多,統共五道題,教白卷的有五人,全部錯誤的有近三十人,而……最好的答對了三道題……是譚家長子……譚振興。
說來奇怪,譚盛禮答對了前兩道題,譚振興答對了後三道題,譚振興是譚盛禮教出來的,沒理由譚振興答對了譚盛禮留空白啊。
眾官員不解。
他們記得不錯的話,譚盛禮在府試明算這門也留白了,到底是為何,比起名次,他們更好奇這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殿試只有兩門,策論和明算,座位按照會試名次排序,譚振興剛好在方舉人前排,落座時,他略有得意地沖方舉人挑了挑眉,方舉人頓時明白過來,扯著嘴角笑了笑,笑容勉強,看得譚振興心情大好,坐下後悠哉悠哉地檢查筆墨紙硯,確認沒有問題後端正坐好等待答題。
譚盛禮坐在前排,離皇上龍椅最近的位置,自入宮就低著頭,態度端莊恭謹,直至拿到策論題他才擡眉望了眼龍椅上威嚴肅然的皇帝。
皇帝也在打量他,四目相對,譚盛禮怔怔地抿唇微笑,笑容和煦,讓居高臨下俯視他的皇帝晃了神,怔然片刻,皇帝起身走了下去,他九歲被冊封為太子,十九歲繼承皇位,做太子時經常跟在父皇身邊學習怎麽處理朝事,朝堂關系盤根錯節,父皇批閱奏折時經常擔心自己不能明察秋毫而讓百姓詬病,父皇憂國憂民,病重時仍撐著身體批閱奏折,他說身為帝王,不求名垂青史,但求做個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君王。
比如他的皇祖父,自幼得譚家那位祖宗教誨,深明大義,愛民如子,在位時頒布了多項利國利民的新政,受民間百姓擁護愛戴,翻閱史書,關於皇祖父的記載也多是溢美之詞,皇祖父去世,父皇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如履薄冰,唯恐行錯半步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名聲,雖不曾有什麽豐功偉業,但國家沒有內憂外患,百姓們或許不富裕可日子安穩。
因此父皇去世時,說他這輩子沒有什麽遺憾,就是放心不下他,他身邊沒有像譚家祖宗那樣德隆望尊的老師教誨,沒有睿智通達的長輩輔佐,擔心他受小人蠱惑,受貪官汙吏蒙蔽,不知不覺成為昏君猶不可知。
彼時他跪在榻前,滿心酸澀難過,來不及說兩句寬慰的話讓父皇安心離開那雙布滿擔憂的眼已慢慢闔上,搭在他腦袋上的手無力地垂了下去。
他的父皇,死前都在為他擔憂,擔憂他的身後名。
如今看譚家人坐在自己面前,那些往事又浮了出來,他站在譚盛禮桌前,欲看他如何答題。
策論題目是他出的:何事最可喜者?
人活在世上,什麽事最值得開心?這道題是得知譚家人入京就跳進他腦海裏的題,許是那日秋光好,讓他想起父皇的諄諄教誨,又或許是夜晚太子來問安,望著那張稚嫩童真的小臉突然有了身為父親的責任,父皇惋惜他沒有受過大德之人的教誨,但是不怕,他的兒子遇到了。
垂眸看著研墨沈思的譚盛禮,皇帝半晌舍不得挪步。
殿裏寂靜,皆是研墨的聲響,自古以來,殿試策論的文章都不難,畢竟答題就兩個時辰,沒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比起談論朝廷政事,這題算簡單的了。
不少人提筆就開始梳理文章脈絡,譚盛禮卻兀自沈吟許久,直到宮人尖著嗓音提醒剩下最後半個時辰,他才回過神,慢慢在紙上落下幾行字。
他的文章不長,皇帝看了兩行,心底既悲慟又欣喜若狂,兩種情緒交織,覆雜難辨,片刻後,他遏住心底情緒,轉身往後走去,大致掃了眼所有人的文章,其中有幾篇還算入他的眼,不過再沒露出任何聲色。
半個時辰後,所有人交卷,接著考明算,明算共五道題,題很難,難得能聽到眾人倒吸冷氣的聲音,個個愁眉不展面露苦色,不知怎麽動筆,唯有譚盛禮身後的那人雙眼放光,筆在紙上沙沙沙的寫著,速度快,譚盛禮臉上有了笑意,等待片刻,挑了其中兩道題作答。
其餘三題留白,巡視的皇帝皺起了眉頭,在他面前又站了許久,兩側還有內閣和六部官員,看皇上關註譚家人,彼此心照不宣,都明白皇上為何意,皇家子嗣單薄,皇後生下皇長子不到半年皇長子就被冊封為太子,太子今年四歲,已到啟蒙的年紀了,然而不曾聽說宮裏有什麽動靜,譚家祖上出過兩位帝師,學問高深,德才兼備,這次譚家人高中,必然會重操舊業……
在場的官員都聽過譚老爺在民間的故事,這會兒看他嘴角含笑,神色輕松,俱納悶他答得如何,殿試試題皆出自皇上,便是他們都不知道題目,這會兒有點好奇了,由禮部尚書帶頭,他們佯裝巡視,從後邊往前看了眼,答題的只有十來個人,譚家四人都有動筆,正確與否他們不知,此時來看,能動筆就算好的了。
慢慢的,慢慢的,終於到了譚盛禮跟前,當看到考卷上留白的三道題,眾人臉上難掩困惑,回眸看後邊考生寫滿考卷的解題步驟和答案,怎麽看譚盛禮都不像學問很高深的人,五道題答了兩道,且不能保證是否答對,想中狀元怕是不行了。
譚盛禮後邊的考生來自徽州,姓龔名蘇安,據說自幼癡迷算學,曾經想跟著走南闖北的商人經商,被其父關在家半年不準外出,像看管犯人似的,整天親自送飯,就這樣他還偷跑出去差點做了商人,要不是家裏人發現及時,他怎麽可能有機會坐到金鑾殿來。
說來也是造化弄人。
官員們暗中比較兩人的考卷,譚盛禮做了前兩道,答案和龔蘇安相同,奇怪的是後者明明答了所有題,但沒寫到最後,怪得很。
身邊圍著很多人,龔蘇安明亮的眼眸漸漸暗淡,眉頭擰成了川字,前兩道題的答案已經得出,奇怪後邊三道題俱是無解,殿試是皇上出的題,皇上喜歡算學,出題時必然認真仔細推敲過,萬不會弄三道無解的題來應付天下人,龔蘇安重新讀題,再重新作答,換方法後倒是得出了答案,但他覺得不對勁,哪怕以《九章算術》為啟蒙書籍的他也說不上來不對勁的地方是哪兒,暫時把這道題擱置,又去看後邊兩道,眉頭擰得越來越緊。
題不長,唯恐中間算錯了,龔蘇安把題從頭到尾又算了遍,用他的辦法就是無解,可用其他方法來算就有答案,他心裏遲疑糾結,琢磨著把哪個寫上去。
而譚振興也面臨同樣的選擇,也是腦子太靈光,用不同的辦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他從第三道題開始答的,無解,第四道題無解,第五道題還是無解,於是等他再答第一道和第二道有解時,他心裏糾結了,因為在他答第四道題時,他是抱著無解的心情做的,結果和他想的不同……
他忍不住偷偷擡眉看向不茍言笑的帝王,眉眼冷峻,瞧著威風凜凜不敢於之對視,這樣威嚴充滿肅殺之氣的人,做事有章程有規律,比如出題,有解就該所有題都有解,怎麽可能兩道題有解三道題無解,說不過去啊。
他看著皇上良久,腦子裏突然躥出個想法,五道題應該都是無解的,試問皇上出題,題目必然是臨時想的,而臨時想的很多題都邏輯不通前後矛盾,許是皇上自己沒空做,不知道無解,或者還有種可能,這五道題是皇上從某本書裏看到的,他自己做了後發現無解,又不篤定,將其弄成殿試試題考他們,觀他們的答案來證明自己答得是否準確。
別問他們為什麽清楚皇上的想法,因為他做過同樣的事兒,前幾日譚盛禮布置的功課難,逢他癡迷出題,就把譚盛禮布置的功課改了改拿去考譚振學和譚生隱,被兩人很是鄙視了番來著……想到此,他嘿嘿嘿笑了兩聲,毫不猶豫的把自己寫在草稿紙的步驟答案謄抄在考卷上,心裏默默計算自己的名次,五道題全部正確,策論只要不太差,名次怎麽都不會是倒數,他收起筆,咯咯咯笑了出來,笑聲突兀,周圍的考生歪頭看他,譚振興蓋住自己的考卷,防止有人眼神好偷瞄了自己答案。
殿試關乎重大,萬萬不能讓人撿了漏。
時間慢慢過去,當宮人扯著嗓門喊交卷時,好多考生急急忙在考卷上亂寫了幾行,在場的人不乏有經歷過科舉改革前府試的,府試明算這門對他們而言算很難了,萬萬沒想到最難的會是殿試,答不出題的考生們只能抱著僥幸的心態亂答,對與不對就交給命運……皇上定奪吧。
心情淒惶的交了卷,然後去殿外等候結果。
宮裏規矩多,他們再想圍著聊試題也不敢大聲喧嘩,只能安靜地候著。
殿裏,皇帝先看眾人策論文章,毫不猶豫選了譚盛禮為第一,問眾大臣有何意見,大臣們拱手表態,“皇上聖明。”
殿試策論文章不以長短論好壞,縱觀所有文章,譚盛禮的文章卻是更為精辟,字字珠璣,都說到他們心坎裏,比起那些侃侃而談吹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拍馬屁的文章,譚盛禮的文章更能引起共鳴,他當之無愧。
先將策論文章排好名次,再看明算,明算的考卷要比策論好定奪得多,統共五道題,教白卷的有五人,全部錯誤的有近三十人,而……最好的答對了三道題……是譚家長子……譚振興。
說來奇怪,譚盛禮答對了前兩道題,譚振興答對了後三道題,譚振興是譚盛禮教出來的,沒理由譚振興答對了譚盛禮留空白啊。
眾官員不解。
他們記得不錯的話,譚盛禮在府試明算這門也留白了,到底是為何,比起名次,他們更好奇這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